常见的岩溶形态有哪些?

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。

1. 溶沟、石芽和石林

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,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为溶沟。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。在纵横交错的沟槽之间,残留凸起的牙状岩石称为石芽。溶沟继续向下溶蚀,石芽逐渐高大,沟坡近于直立,且发育成群,远观像石芽林,称为石林。云南路南石林发育完美,堪称世界之最。

2. 漏斗及落水洞

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溶隙下渗,最先产生溶隙。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,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的坑。这些圆形的坑多具有向下逐渐缩小的凹底,形状酷似漏斗,称为溶蚀漏斗,简称漏斗。在漏斗底部常堆积有岩石碎屑或其他残积物。

如果岩石的竖直溶隙连通大溶洞或地下暗河,溶隙可能扩大成地面水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的通道,称为落水洞。其形态有垂直的、倾斜的或弯曲的,直径也大小不等,深度可达数百米。

3. 溶蚀洼地和坡立谷

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、半封闭的洼地称为溶蚀洼地。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,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不等。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,也称溶蚀盆地,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不等,进一步发展则成为溶蚀平原。坡立谷谷底平坦,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,谷周为陡峻斜坡,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降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,故谷内常有沼泽、湿地或小型湖泊。

4. 峰丛、峰林和孤峰

峰丛、峰林和孤峰是岩溶作用极度发育的产物。在溶蚀作用初期,山体上部被溶蚀,下部仍相连通的山峰称为峰丛;峰丛进一步发展成的分散的、仅基底岩石稍许相连的石林称为峰林;耸立在溶蚀平原中孤立的个体山峰称为孤峰,它也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。

5. 干谷

原来的河谷由于河水沿谷中漏斗、落水洞等通道全部流入地下,使下游河床干涸而成为干谷。

6. 溶洞

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扩大而形成的各种洞穴称为溶洞。溶洞形态多变,洞身曲折、分岔,断面不规则。地面以下至潜水面之间,地表水垂直下渗,溶洞以竖向形态为主;在潜水面附近,地下水多水平运动,溶洞多为水平方向迂回曲折延伸的洞穴。地下水中多含碳酸盐,在溶洞顶部和底部饱和沉淀而成石钟乳、石笋和石柱。规模较大的溶洞,长达数十千米,洞内宽处如大厅,窄处似长廊。水平溶洞有的不止一层,如轿顶山隧道揭穿的溶洞共有4层,溶洞长80m、宽50~60m、高20~30m。

7. 暗河

岩溶地区地下沿水平溶洞流动的河流称为暗河。溶洞和暗河对各种工程建筑物特别是地下工程建筑物造成较大危害,应予特别重视。